四川省财政厅
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巩固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带动农业提质增效是我省的独特优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支农决策部署,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财政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深入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的基本遵循,创新体制机制和财政支持方式,优化结构、保障供给,强化支撑、补齐短板,激发各类资源要素潜能,努力推动农业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主要做法是:
一、把握“绿色生态”理念,不断完善统揽全局政策体系
按照财政部安排部署,我们制定了农业补贴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将耕地、草原、水利、林业、湿地、渔业等各类农业生态建设统筹部署、整体推进,加快形成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为保障农业生态建设落到实处,财政厅积极完善支持政策,采取重点安排、提高权重等办法,将绿色产业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农业生态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畴。会同省级部门,在农、林、水、草、畜等多个领域开展农业生态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了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修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6项农业生态改革方案。启动实施了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建设等7项重大农业生态推进工程。还将启动病虫害绿色防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8项农业生态改革行动。
二、聚焦“山水田园”保护,扎实开展绿色攻坚重点行动
实施财政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行动。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五年来,积极筹集资金推进天然林保护全覆盖,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常年有效管护森林2.66亿亩,抚育国有中幼林576.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65万亩。筹集资金推进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支持牧区加快建设标准化“两棚一圈”、现代家庭牧场等,提升牧区生态发展水平。
实施财政支持污染防治改善农村环境行动。积极筹集资金推进实施了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农村环境改善行动,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推广了“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集中供气-有机肥料-高效种植业”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同时,还安排省级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有效防止水污染,提升水质达标率。
实施财政支持绿色健康农产品供给行动。五年来,积极筹集资金支持2000多个农民合作社、500多个家庭农场发展,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安排资金支持绿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有机、生态农业。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严把从农田到餐桌每一道防线。安排资金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等。
实施财政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行动。通过预算安排和调整结构等举措,支持建立和完善涵盖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规范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支持制定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利用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实施,优化支持方向,支持加快建成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木本粮油标准化基地和部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
三、坚持“互动相融”实践,探索新型农业生态发展模式
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助力生态”的思路,依托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等项目实施,五年来,多方筹措资金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建设幸福美丽新村16000个、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23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积极推动乡村各类资源景观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实现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形成了一批不同模式的现代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比如,我省武胜县积极打造“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发展区,形成了涵盖50余平方公里的跨区域的“三园一基地”和“一城一镇多新村”发展格局;我省青川县努力把白龙湖幸福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综合治贫样板区,园区主导产业为油橄榄和乡村旅游,配套产业为绿色山珍和生态水产。
积极鼓励各地立足优越的农村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全面有效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把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资产、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农房、农村撂荒土地等,兴办农村健康养生经营实体。如我省宜宾市发展了南溪区马家森林康养园、筠连县大雪山度假村、珙县官帽山林场康养基地等一批森林康养、健康养生等农村新型生态产业;我省广元市创新探索了“山谷原舍”、“树尖上的茶社”等一产转三产生态发展模式。
我省在农业生态建设上开展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推进模式还不成熟,绿色供给财政支持举措还不精准,资金使用集中度还不够高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系统考虑,整体推进,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抓紧形成精准政策。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思路,加快研究制定财政支持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着力支持发展节水农业,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动,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行发展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力打好防治大气、水、土壤污染“三大战役”,积极构建我省“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空气环境质量和水污染防治激励约束机制、省级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跨区域经济合作激励机制。切实履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财政保障职能,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系统保护水平。
二是强力推进重点任务。把全面推进和落实河长制作为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的生动实践,完善财政投入方案,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精准实施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部署,把加强生态保护作为试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实施林地、耕地、草地等生态保护项目,严格生态保护监管,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创新财政资金配置方式,支持九寨沟地震灾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努力把灾区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坚决贯彻落实财政部绿色生态工作部署,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农业生态改革任务和强农惠农政策执行不打折不走样。规范支出行为,按照“看得见、摸得着、有指标、能考核”的要求,推进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将绿色生态导向的落实效果纳入财政支农项目分配因素考虑。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绩效考评不合格的地方,坚决取消项目实施资格或暂停补助资金安排。